热门搜索: 维权 专利预审 侵权

印度法律委员会提出《商业秘密法》草案 考虑TRIPS所规定出的各项义务

作者:来源: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4-06-05

背景概述

商业秘密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通常指的是与企业有关的某种具有商业价值的数据、信息或者专有技术。这些数据、信息或专有技术并不为公众所知,而且其所有人已经做出了合理的努力来保守秘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中的第39条要求每一个成员国都要保护好商业秘密。不过,与TRIPS的大多数成员一样,印度迄今为止尚未采取任何的严格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没有出台具体法案的情况下,人们在印度只能根据合同法、普通法以及刑法原则、违反信任和公平原则为商业秘密提供保护。

尽管印度在过去曾尝试为商业秘密制定出一部单独的立法,例如2008年的《国家创新法案》,但其从未接受议会的审议。最近,第22届法律委员会在其第289次报告中建议有关各方可以就此问题通过一项单独的立法,并提出了《2024年商业秘密保护法案》草案。本文将重点介绍这部法案草案所引入的一些新亮点。

《商业秘密保护法案》草案的要点

商业秘密的含义

根据法案草案所给出的定义,商业秘密需要满足下列几个条件:这些信息并不是广为人知的或者不会被相关人士(即处理此类信息的人士)轻易获得;这些信息由于其保密性质而具有商业价值;这些信息的所有人已经利用合理的步骤为其提供了保护,以及对外披露这些信息可能会对所有人造成损害。

法律委员会有意给出了这样一种开放式的定义,从而为未来的司法解释留出空间,让某些新兴行业也能与法律框架保持一致。

商业秘密的例外情形

法案草案划分出了有关商业秘密的某些例外情形,具体如下:员工在开展正常专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技能,以及任何披露违法行为的信息。

同时,该法案草案还规定出了其他的例外情形,例如逆向工程、独立发现/创造、吹哨人保护等。

上述例外情形表明,在雇佣关系中,涉及商业秘密的诉讼量是最大的,特别是那些有关雇员流动的诉讼。在这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这些雇员会使用在就业期间所获得的一些知识和技能。

商业秘密所有人的权利

商业秘密的所有人有权使用和披露其商业秘密,包括对外许可该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所有人有权提起诉讼,以防止他人盗用自己的商业秘密。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就其商业秘密所签订的任何合同或协议均须遵守1872年《印度合同法》的规定。

合法获取、使用和披露商业秘密

该法案草案列举了合法获取商业秘密的多种方式,具体如下:通过独立发现或创造而获得的信息;通过观察、研究、逆向工程、拆卸或测试已公开的产品或物体而获得的信息,或由收购方合法拥有的信息,且该收购方不受到任何有关此类收购义务的约束;通过符合诚实商业惯例的任何其他做法而获得的信息;或根据法律、合同而获得的信息。

强制许可

同时,该法案草案还对强制许可作出了规定。根据上述规定,印度的中央政府可以在出现国家紧急状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极端紧急情况时(包括卫生紧急情况、国家安全等)命令向第三方或政府披露商业秘密。这与1970年《印度专利法》中第100条的规定相似。

侵占商业秘密

侵占的定义如下:在未获得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未经授权的方式访问、侵占或复制材料以获取商业秘密;通过违反诚实商业惯例的行为获取商业秘密;在未获得所有人授权的情况下,通过违反保密协议、违反合同或任何其他义务的方式非法获取了商业秘密,并由此使用或者披露了这些商业秘密;任何人因为他人所做的非法披露而已经或者应该已经知晓了其中的商业秘密,并由此获得、使用并披露了这些信息。

法案草案还列出了侵占的例外情形,例如,披露商业秘密以揭露某些非法行为或职业不端行为,即保护吹哨人或出于善意来保护公共利益。

针对侵占行为的法律救济措施

人们可以在对涉及盗用行为的诉讼享有司法管辖权的商业法院中提出此类指控。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救济措施,其中可包括:禁令、损害赔偿、利润账目核算;命令对方交出和/或销毁含有商业秘密的材料;命令召回、撤回、永久移除、销毁那些基于被侵占商业秘密而制造出来的商品或者产品;或收取相关的费用。与此同时,该法案草案还要求法院对涉及商业秘密的事项保密。

针对缺少依据的威胁的救济措施

在遇到毫无依据的威胁时,人们可以要求就这种威胁发出禁令并让对方提供损害赔偿。

结语

纵观上述法案草案,显然,其已经考虑到了TRIPS所规定出的各项义务。举例来讲,其中有关商业秘密的定义就完全符合TRIPS提出的涉及保密性、商业价值以及合理步骤的三重标准。例如,那些有关强制许可的规定也可能会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遭遇到挑战。

不过,尽管如此,这份法案草案仍然可以为印度的贸易商和创新者们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并从总体上为商业秘密提供全面的保护,同时还有助于与TRIPS的全球适用标准保持一致。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次的草案与法律委员会的报告书只是建议性的,最终还是会由政府决定是否要继续实施该草案并将其转化为法律。当然,只有时间才能证明这是否会成为现实。(编译自www.monda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