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泉州市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座谈会在海丝中央法务区召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版权局、泉州保护中心、泉州师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就卷宗档案流转、犯罪线索移交、裁判标准协调、快速维权调处、知识产权评估、失信联合惩戒、在线诉调对接及全球协同治理等方面充分交流和热烈讨论,对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的具体部署达成一致意见。会议商定,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建立健全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明确联络机构和人员,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凝聚工作合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实效。
泉州保护中心主任邱江鸿通报泉州保护中心主要职能及相关工作情况。泉州保护中心于2021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职能作用,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面向我市智能制造和半导体产业领域,开展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全类别专利申请、复审、无效宣告请求以及专利权评价报告的快速预审服务,推动我市优势产业加快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二是推动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建立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维权援助、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有机衔接的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三是组织开展专利导航、转化运用、咨询培训等知识产权公益服务,促进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建设知识产权专家智库和协作网络,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侵权鉴定、课题研究和交流合作,为我市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知识产权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谋,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行一年多来,取得可喜成效,经保护中心预审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平均授权周期分别缩短至52.8天、13.2天和9.8天,授权率分别提高到84.5%、100%和100%,发明专利授权率较普通渠道提升60%以上,授权周期较普通渠道缩短90%以上。累计为华侨大学、泉州师院学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泉州三安半导体、慧芯激光、南方路机等18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专利预审服务,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高效运行,保护协作网络逐步完善,有力满足了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快速保护的需求。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效能正逐步提升和释放。
邱主任就下一步如何推进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提出建议,一是加强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共同加强入园进企政策宣讲,拓展专利预审服务圈;二是强化专业优势互补,加强业务研讨交流,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行政执法、司法审判、仲裁调解等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三是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联调,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建立诉调对接、调处对接工作机制,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和快速化解;四是加强普法宣传,利用“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等重要活动,共同开展发布典型案例、送法进企业、进校园等活动,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