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5月是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积极响应,从创新主体培育、企业高质量专利发掘、优化预审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着手,创新服务方式,“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做深做实知识产权相关服务,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加大对企业培训力度凝心聚力服务大局
中心秉承为中小企业、为创新主体服务的宗旨,全方位解答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多次邀请甘肃省各市州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参加中心举办的知识产权开放日、宣传周和专题培训等活动,同时围绕《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专利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专利侵权纠纷案例解析》和《专利快速预审服务预案及高质量专利》等主题开展授课,向参观的中小企业代表介绍了中国专利的发展现状、专利制度的作用、专利侵权纠纷案例等知识产权内容,通过加强各中小企业对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主要职能和服务举措的了解,推动建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制,提供便利化、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护航中小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深入企业开展备案工作强化高品质服务
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积极开展专利预审备案工作,持续扩大预审服务范围。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省范围内共有406家创新主体已经在中心完成备案,其中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专精特新”创新主体83家,约占已备案创新主体的20%。为满足“专精特新”企业的专利预审需求,近期中心深入中小企业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分别为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已备案的专精特新创新主体开展了知识产权专场培训,同时中心根据本年度最新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名单,结合预审服务分类号,筛选出还未在中心备案的“专精特新”创新主体,如金昌宇恒镍网股份有限公司、陇南市康神苦荞酒业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安排预审员开展上门服务,与各市州局协调联动、共同配合,手把手协助创新主体完成备案工作,现场为企业答疑解惑,帮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风险,让企业在备案和创新研发的过程中减少后顾之忧。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为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心与城关区法院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备忘录》,依托甘肃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与省市区三级人民法院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站。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期间,为让中小企业“零距离”了解专利无效口头审理,切实感受中心平台优势,体验现代化信息设备为专利预审服务“赋能添力”,中心组织企业代表观看了专利无效口头审理案件模拟,并首次在保护中心开展了知识产权案件巡回审判,给中小企业带来一堂生动而富有成效的法律实践课,为服务甘肃省创新发展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贡献力量。
健全协同保护机制支撑重点产业创新发展
通过构建知识产权省、市协同保护体系,更好地帮助各市(州)企业加强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截至目前,保护中心已与省内七个市(州)和兰州新区建立了协同保护合作机制;与兰州海关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构建进出口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工作机制。为张掖、庆阳、临夏三个市(州)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提供技术支撑并撰写《专家意见咨询书》。
为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作用,真正体现惠企为民,在签署协议过程中,中心深入省内各市(州)重点企业,面对面解答企业在专利预审申请、知识产权维权、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疑惑,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让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为激发创新的“守护者”,经济发展的“助推剂”,营商环境的“护航者”,真正起到支撑和推动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
开展质押融资服务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中心深入落实《甘肃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方(2021-2023年)》,疫情期间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宣传,帮助嘉峪关海鑫钢结构有限公司获得500万元的金融贷款,帮助企业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下一步,中心将继续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宣传培训,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知识产权方面的疑难问题,助力本省中小企业专利“快速”授权,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我省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