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维权 专利预审 侵权

【宁波保护中心】 以《专利导航指南》为指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来源: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1-12-25

【专利导航被国务院全国推广】

专利导航是国家和地方宏观决策的重要工具,是在宏观决策、产业规划、企业经营和创新活动中,以专利数据为核心深度融合各类数据资源,全景式分析区域发展定位、产业竞争格局、企业经营决策和技术创新方向,服务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决策精准度和科学性的新型创新决策机制。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试点工程;2019年,专利导航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三定职能之一;2020年,以产业数据、专利数据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专利导航决策机制作为重要改革举措被国务推广,产业专利导航日益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宁波保护中心】 以《专利导航指南》为指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1.jpg

【专利导航上升为国家标准】

推动构建专利数据与各类数据资源相融合的专利导航决策机制,有助于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加快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好地服务于各级政府创新决策和市场主体创新活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2020年11月9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起草的《专利导航指南》(GB/T39551-2020)系列推荐性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并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指出,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通过分析产业发展现状、产业竞争格局、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等,服务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科学、高效地支撑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决策。为保证专利导航内容的全面性、方法的实用性、成果的有效性,《专利导航指南》(GB/T39551-2020)系列国家标准中对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工作的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具体包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专利导航分析、成果产出、成果运用、绩效评价等方面。

【创新实践,探索产业专利导航新路径】

专利导航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和推动下,进入国家和地方宏观决策的支撑体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专利导航项目实践过程中,由于未能完全有效落实国家专利导航标准,导致专利导航工作表现出以下难题:偏离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宏观决策的轨道,导致专利导航成果四不像;现有大多数专利导航任务都是计划出来的,而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绝大多数专利导航项目还是聚焦于专利技术层面,未能向产业链深耕,没能解决好产业链问题;项目研究成果形式单一,现有报告内容庞大,数据滞后,无法满足不同场景的业务需要等。这些难题导致专利导航工作不能有效融入产业发展实际,研究成果不能有效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专利导航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应用上不断拓展、方法上不断创新、机制上不断优化的开放体系。宁波保护中心针对目前专利导航的难题和产业实际需求,按照《专利导航指南》系列国家标准(GB/T39551-2020)的具体要求,不断探索实践产业专利导航业务的新模式、新路径。目前,宁波保护中心已针对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进行了专利导航分析工作。项目成果为产业发展规划、强链补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产业投资和企业培育等提供有效支撑。

【顺应形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专利导航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是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专利导航导引产业链头部企业、金融机构、创新资本、产业基金、产业人才、产业协会、产业交流服务平台等优质资源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宁波保护中心以宁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www.nbippc.cn)为载体,依托已有知识产权大数据基础,构建形成了重点产业专利数据库、专利导航报告线上发布、产业创新数字大屏等多形式、多应用的专利导航业务生态体系,着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协同融合,实现开放资源共享,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融合技术力、政策力、资本力,形成产业合力,推动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链接的产业生态,建立较为全面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实现高质量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