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和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月26日,四川省高法院、四川省知识产权局与重庆市高法院、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分别在成都市和重庆市,通过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建立成渝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备忘录签约仪式并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 共商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事宜。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政法委、重庆市委政法委、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省知识产权局、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等相关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
《备忘录》明确,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形成成渝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发展与大保护工作格局,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两中心两地”目标任务提供有力保障。根据《备忘录》,双方将从6个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
一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会商研讨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会商制度,完善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联动机制建设。重点研究解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大事项、法律需求、制度政策和重大疑难法律适用问题。加强重大知识产权问题联合攻坚,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助力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加强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开展成渝地区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互助、合作共赢。加强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司法协作,建立保全合作制度,形成统一的保全执法标准,加大异地保全协助力度,形成异地保全工作合力。加强成渝地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建立线索通报、证据移转、案件协查、联合执法等制度,推动行政执法标准统一,推进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名录协同保护落地。加强成渝地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法院司法协作,建立执法与司法衔接联系会议、线索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充分发挥双方职能优势,营造成渝地区知识产权保护良好氛围。
三是建立知识产权多元保护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构建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整体提升。促进成渝地区司法、行政、仲裁、调解等紧密合作,加快形成司法保护为主导、行政执法为基础、调解和仲裁为补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升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效率。畅通诉讼与仲裁、调解的对接机制。推动知识产权鉴定、评估、翻译等中介机构成果的相互认证,实现知识产权技术专家咨询库信息共享。
四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成渝地区案件信息、调研成果等的合作交流,及时通报涉两地重大影响案件,共同发布法律适用规范性文件及会议纪要,统一司法、执法尺度。充分应用成渝地区司法、行政部门信息化发展成果,推进实现成渝地区涉知识产权司法、行政大数据共享互通,拓展数据分析、反馈、应用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合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和典型案例,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法治氛围,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力。
五是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机制。建立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审判人才库和专兼职师资队伍,加强成渝地区法院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交流力度。建立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交流轮岗挂职机制,推行人才交叉培养协作机制,实现人才资源互通互融,大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成渝地区知识产权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联合调研,举办业务研讨,专业培训,加强对律师、知识产权代理师等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保护能力。
六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两地法院、知识产权局分别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办公室,确定联络领导、联络部门与联络人,具体负责联席会议及协作日常事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共同将成渝地区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高地。